5.25 听了几位学长学姐的演讲之后,自己关于申请大学的一系列过程与成长有了思考,几位学长学姐的经历和我所以为的和我所听说以为的其实真的非常不一样,尤其是关于卷竞赛和夏校这一块的过程。每一位学长学姐的分享其实都刷新了我对于名校录取的观念与认知(卷),也使我真的重新审视了关于爱好与坚持这一部分。下面就来捋一下我所记下来(觉得好玩)的几个地方。
s 成长到底是什么样的过程 学长学姐其实有提到很多具有影响性的话和老师,比如说学长老师对于他能否考上星河湾的质疑直接使他更加坚定的想要去星河湾。还有就是学姐说数学老师对她影响挺大的;学长说他们计算机老师好。自己看时,我其实觉得这些其实都是成长整个过程里影响较大的几个因素。(其实觉得大部分是种下了种子,而并不是完全帮助成长) 其实从他们的经历上看,成长大部分都是自己体会到的和自己领导的。就像学长学姐对于CSA AP自己的主动和最后的翻盘一样,其实是自己的坚持所堆积出来的新的体验新的收获和新的成长 还有,成长不是突然某一瞬间发生的。那个其实叫顿悟。前几个星期我们学校语文组突击写作文的题目是“总有柳暗花明时”。柳暗花明其实就是顿悟,但是真的顿悟后还需要用自己的努力去实现顿悟之前的目标。 学长说他打ACSL时的队长非常靠谱,对他也是十分鼓励。我听他讲自己的经历时其实一直有对他队长的感谢(其实我这次打都是自己随便刷的哈哈),听完之后我自己觉得这次合作真的是一个学习的很好的机会。其实听完就感觉成长是一次一次过程堆积出来的。 s 申请真的是我想的那样的吗 我之前对大学申请的印象还是挺深的(尤其是看完各种短视频之后),就觉得需要各种活动各种夏校比赛成绩才可以卷进去。听完学姐学长说他们拿的奖都没多少时小脑都萎缩了。其实就是直接刷新了我对于名校要求的认知。(一开始以为学姐学长说他们没啥奖时我其实还是以为他们在凡尔赛)。我发现自己还是很难接受学长说他的奖都是招生官没听说过随便放进去的,唯一一个真的还是ACSL的铜牌。回去重新思考了一下自己对于申请的看法,发现之前我是真的挺看重比赛和夏校什么的,认为只有比赛打得好才可以拿到名校的入门券。结果学长(还是学姐)说了一句竞赛的投入回报比太低了。回去想一想好像真的是这样的。为了一个比赛努力半天结果就拿了谁都可以拿到的奖,是不太划算(想通后直接破防)。 还有一点就是夏校。两位都没去夏校,我也挺意外的。这两点也是让我重新思考了一下申请的本质,也重新思考了一下对于“卷”这一点追求的结果与目标。 s 大学到底想要筛选怎么样的人? 学姐学长真的不是我想象中那种申上高校的典型人物案例(那种GPA活动比赛都拉满的神人)。我感觉学长学姐心态放的比较平,和传统中鸡血上好大学的牛娃并不一样。我在听完之后对于大学选人的看法有了些许改变。其实我之前对于大学“be yourself”的说法并不是很相信,但是看到了几个人的经历突然发现他们确实是一自身的兴趣爱好为起点而被录取的。再次一看,发现成绩和竞赛真的不是必需品,反而是热爱。Jett学长介绍自己做的项目和经历时是可以看出他真的很热爱着一个过程,他介绍时也是把我震惊到了,因为这真的是我第一次见觉得有意思就直接做,直接发展出的一个(我感觉很难的)项目。这其实也是我第一次对于很多大学面试官说的“可以看出你对于一个东西的热爱“这一点有了真实的认知。看着学长介绍自己的项目就是可以看出他对于编程的热爱的。 最后,想说对于学长学姐们申上CMU的恭喜,在这次活动中我也对于整个申请过程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也十分感谢学姐学长对于分享自己经历的热情。还有,推荐一下我们学校的公众号->星河湾升学小灵通。里头真的讲了挺多的学长学姐申请经历和面临的各种问题,还是挺值得看看的。
|